2018年11月8日,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已聯合印發《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意味著為期三年的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正式打響,各項任務將進入實施階段.政策層面的不斷加碼,農村環保市場迅速擴容,正成為資本眼中的“肥肉”。這一判斷主要立足于農村環保設施的缺口以及未來即將釋放的巨大需求。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建制鎮個數為1.81萬個、鄉個數為1.09萬個。伴隨城鎮化的推進,建制鎮逐漸增加、鄉逐漸減少。不過目前有40%的建制村沒有垃圾收集處理設施,78%的建制村未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農村地區的“臟亂差”問題突出且普遍。為了打破農村環保市場的瓶頸,國家啟動專項資金大力扶持。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央財政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規模達375億元,帶動地方各個渠道的配套資金為432億元;2017年已安排專項資金60億元。一是政策,二是專項資金,成為農村環保市場提振的最大動力。根據測算,未來2年多的時間里,農村污水處理和供水的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元,土壤污染防治則有望達到1980億元。現階段,2020年環衛裝備市場空間預計將達到649.48億元、2020年第三方環衛服務市場將達到1011.83億元/年。相較于城市環衛,農村環衛的缺口很大,勢必成為突飛猛進的領域方向之一。還有清潔能源,我國北方地區“煤改氣”不斷推動,市場預計,就北方地區煤改氣在相關的終端設備上的市場空間在2500億元左右,而燃氣管道建設改造工程的市場空間在1000億元以上。不難看出,在未來一段時期,農村環保市場的前景十足客觀,必將引發各路資本的大舉入侵,跑馬布局。不過“一枚硬幣有兩面”,也有分析機構表示,受限于分散性、經濟狀況及政府財力等多重因素,當前我國農村污染治理仍舊存在掣肘,阻礙市場的釋放和井噴。目前的短板主要體現在污染防治成本較高、付費主體不明確等瓶頸,不過隨著鄉村振興將成為未來五年的投資重點,業內相信更加清晰的配套融資及資金投入政策將隨之出臺。商業模式清晰后,農村環境治理將成為環保投資的“藍海”。建議關注:在畜禽糞污治理領域進行布局的鵬鷂環保、維爾利,以及在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具有布局的中持股份等。
文章轉自中國環保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