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沒有這片林子,老百姓要遭多大的殃!”回憶起2015年那場臺風,鹽城林場83歲的老護林員徐安祥非常感慨。
鹽城地處黃海之濱,海岸線綿延582公里,沿海灘涂達683萬畝。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鹽城人開始在沿海灘涂大面積植樹造林,防風固沙、綠化海疆。1959年,徐安祥作為第一批林業職工來到海邊,荒灘上搭起茅草棚,挖溝排鹽、植樹造林,“海潮來的時候,半個身子都泡進水里了。”鹽堿地上造林,一開始成活率不足50%,林業工人就一遍遍補栽。射陽林場、東臺林場、大豐林場……一個個“無中生有”的萬畝林場,筑起一道生態屏障。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2017年,鹽城啟動新的沿海百萬畝生態防護林工程,規劃4年新造、提升森林面積100萬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立足生態屏障、謀劃綠色發展,既筑牢鹽城的綠色根基,也讓生態成為富民和未來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鹽城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
黃海國家森林公園,前身為東臺林場,如今是長三角最大的平原人工生態林。2016年公園掛牌,2017年游客超過100萬人。“現在一棵樹都不砍了,一天到晚忙著護綠增綠呢!”森林公園職工梅玉寬笑道。
黃河故道,在鹽城濱海、響水兩縣形成一條沙土地帶,是重要的林果產區。濱海縣夾堆村果農劉必雪種著十幾棵老梨樹,一棵就能年收入幾千元。如今,門前老樹長新芽,濱海縣大套農業園區一大片60多年的老梨樹,正帶動起“梨花小鎮”建設。響水縣在南京林業大學專家指導下,由國資公司運作,流轉土地1.4萬畝,種植“材果”兼用的薄殼山核桃,在當地興起又一綠色產業。
讓森林走進城市、城市擁抱森林,綠色正由鹽城的沿海灘涂向城市延伸。
文章轉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