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k4oko"><source id="k4oko"></source></table>
    <option id="k4oko"><option id="k4oko"></option></option>
    <option id="k4oko"><kbd id="k4oko"></kbd></option>
  • <td id="k4oko"></td>
    <noscript id="k4oko"></noscript>
  • <rt id="k4oko"><source id="k4oko"></source></rt>
  • <table id="k4oko"><option id="k4oko"></option></table>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我國植被生態質量呈改善趨勢

    我國植被生態質量呈改善趨勢

    發布時間:2018/02/28      瀏覽:1439人

    人民日報北京2月6日電  (記者趙貝佳)日前,由國家氣象中心等單位編制的《2017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在京發布。

    《公報》在評估2017年天氣氣候和2000年以來氣候變化對全國陸地植被生態質量影響的基礎上,加強了對典型濕地、荒漠生態系統以及北京密云水庫、雄安新區、額濟納綠洲、貴州石漠化區等重點生態保護和建設區的氣象影響評估,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公報》顯示,2017年全國大部地區光、溫、水條件匹配較好,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夏季降水量為1998年之后最多,氣象條件總體利于植物生長。與常年相比,2017年全國植被生態質量處于正常偏好等級的面積比例達83.0%,較2016年增加1個百分點。十八大以來,全國植被平均凈初級生產力和覆蓋度比2000—2012年均值分別提高了36.9克碳/平方米和2.3%,人居“綠色”生態環境改善十分明顯。2017年全國有11省份植被生態質量指數達80.0以上,福建植被生態質量躍居全國第一,廣西第二。但是,2017年我國區域性氣象災害影響仍較為嚴重,特別是內蒙古、東北地區西部高溫干旱影響植被正常生長,植被生態質量偏差。

    從長期變化來看,2000年以來全國平均氣溫呈上升、降水呈增加趨勢,有力促進了國家生態工程建設和保護地區的生態恢復。全國有90.7%的區域植被生態質量呈改善趨勢,植被固碳釋氧能力明顯增強;十八大以來平均固碳釋氧能力比2000—2012年均值提高了9.1%;全國植被覆蓋持續增加,氣象條件貢獻率平均達84.0%以上,貴州和廣西達92.0%以上。2000—2017年全國31個省份植被生態質量均呈改善趨勢,其中山西、陜西、重慶、安徽、廣西位于全國植被生態質量改善前5名,山西植被生態改善最快。

    對重點生態建設和保護地區的氣象監測結果表明,從2000年到2017年,三江源地區、北京密云水庫、雄安新區、呼倫湖區域、額濟納綠洲、貴州和廣西石漠化區、柴達木盆地、扎龍濕地等都出現了植被恢復、水體面積擴大等生態質量改善趨勢,生態保護建設成效顯著。

    文章轉自人民日報

    法律聲明 版權所有?京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黑ICP備19006463號-1

  • <table id="k4oko"><source id="k4oko"></source></table>
    <option id="k4oko"><option id="k4oko"></option></option>
    <option id="k4oko"><kbd id="k4oko"></kbd></option>
  • <td id="k4oko"></td>
    <noscript id="k4oko"></noscript>
  • <rt id="k4oko"><source id="k4oko"></source></rt>
  • <table id="k4oko"><option id="k4oko"></option></table>
  • 韩国妈妈的朋友6整有限中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