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份京藍物聯在農業學術期刊《智慧農業》的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表了《研究應用|京藍物聯網關于作物模型的研究與應用》的文章,公開發布了京藍物聯近年在農業種植技術創新、農業大數據挖掘、農業人工智能方面研究的部分成果。此次京藍物聯發布《作物精準水肥決策模型白皮書》,進一步詳細闡述了京藍物聯是如何通過構建精準水肥決策模型來實現大田精準水肥調控的。
水分與肥料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和最終產量的核心要素,如何提高水肥的利用效率也是農業科學家們研究的熱點課題。現代節水設施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由“澆地”轉向“澆作物”,告別大水漫灌和大水大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灌溉施肥總量的控制,然而缺少對作物本體乃至生態環境變化的動態考量,不能對作物何時需要灌溉、以及需要灌溉多少、施肥多少做出科學決策,因此尚無法實現精準水肥調控。
為實現精準水肥調控,京藍物聯集成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影響作物水肥利用效率的因素,構建“氣候、土壤、農事、生理”四位一體的精準水肥決策模型,改變傳統灌溉以人工和習慣為主的方式,變革為以數據為中心的智能決策模式,通過實時分析當下的氣象條件、土壤墑情、作物生育習性和灌溉方式以及水資源的供給限制,制定最佳的灌溉施肥方案。
配合作物精準水肥決策模型的應用,京藍物聯同步提供作物水肥決策管理平臺,內置模型算法,種植戶只需要提供農田定位和作物信息,即可獲取全生育期的水肥決策建議。通過該平臺可結合不同地域的種植情況給出針對性的水肥方案,真正實現“千田千方”。
目前,作物精準水肥決策模型目前已經在內蒙古、河北、山東等地開展推廣應用,與傳統種植方式比較,在當地玉米、甜菜、葵花、馬鈴薯、小麥等主栽農作物上均實現了產量和收益的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