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大運河一路行走,曾經的污染令人沉重,眼前的變化使人欣喜。總結其經驗教訓,兩點最是當緊:既要重“保”,也要重“建”。
“保”,重在嚴防污染。由于發展方式粗放、環境意識淡薄,大運河一度成為工廠的排污渠、城市的下水道。如今,隨著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的增強、國家環保法律法規的健全,明目張膽的排污行為基本銷聲匿跡。但是,低端產能尚未絕跡,城市的污水管網建設、污水處理能力還需加強,大運河水污染的隱患還在。在北方,已經斷航甚至斷流的河段,由于常年廢棄,部分河道遭到侵蝕、破壞,環保壓力更大。
“建”,重在積極作為。歷史上的運河之美,美在自然風光;今天的運河之美,則要注入生態文明的時代內涵。要在保護大運河歷史風貌的基礎上,對大運河生態環境進行必要的修復、更新甚至升級,建設一條生態的河、景觀的河,改善兩岸環境質量、提升群眾生活品質。
在這個過程中,產業與生態的協調、文化與生態的協調值得思考。大運河兩岸的產業發展,只有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才不致造成新的污染;大運河沿線的生態建設,只有堅守文化遺產保護的底線,才不致開發過度,才能真正守住大運河的千年文脈,護住大運河的千里碧波。
大運河是連貫的,不能只著眼一時一地。一地治污不力,大運河全線清水或將不保。“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還大運河本來面貌,讓運河之美永續,既是一份來自歷史的囑托,也是今人必須面向未來交出的答卷。
文章轉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