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財政局副局長韓杰介紹,生態涵養區財政收入相對薄弱,生態建設任務重。近年來,市級財政首先根據全市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平均水平對生態涵養區予以財力體制補助,并建立動態增長機制,每年增長約10%。年度安排生態涵養區用于滿足基本運轉需求的體制補助,在補助各區資金總規模中占比達70%,保障了生態涵養區基本運轉和提高教育、醫療、衛生、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與此同時,北京財政也建立了差異化支持標準,聚焦提升生態涵養區財政保障能力。如在平原造林政策中,對生態涵養區綠化建設補助資金的比例達到100%,遠遠高于其他區50%至70%的補助標準;基本公共衛生政策中,對生態涵養區補助標準為年人均12元,高于其他區年人均8至10元的補助標準。
5年來,市級財政累計安排生態涵養區轉移支付資金2658億元,年度資金規模足足增長了45%。
今后,市財政局還將拓寬渠道,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涵養區建設,通過推動設立綠色發展基金等方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和綠色產業發展等優質項目,帶動更多金融資源共同加快生態涵養區的綠色發展。本市財政部門也會加大投入,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領域保障水平。市財政局將研究調整和完善現行各項補助政策,進一步提高對生態涵養區的補助標準,更大程度傾斜財力,提升公共服務領域保障水平。例如在教育方面,在現行政策基礎上,每年將再安排生態涵養區每區1億元的教育轉移支付補助。同時,本市還要將義務教育生均日常定額部分補助比例由現在的25%提高到100%。在公共文化、基本公共衛生和養老服務等方面,市財政部門也將研究進一步提高補助標準。
市財政局還會創新機制,推動生態涵養區與其他區建設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結對協作機制,建立跨區橫向轉移支付制度。在支持規模上,結合各區發展的不同情況,市財政部門也將設立0.5億元和1億元兩檔最低支持標準,保住支持底線。(記者 趙鵬)
文章轉自北京日報